社畜中……
这里鹤沅
天涯路远 笔写孤心
爱发电搜十问芳寻,有同人文包,其他cp我尽快搬

【也青】俗人言 十七 局

前文找专门tag

第一刀,是大纲计划外的一刀,所以之后还会有

错别字还有衔接改得稍微自然了点,还是不太满意,不改了OAO

=================

正文:

山中一晃就是近两年过去。两年间诸葛青深居简出,每日都有四个时辰被迫变成狐狸,早晚并不规律,好在过了时限便可随意变换身形,不致衣不蔽体。这七百三十日来,他从未有一天放弃过给王也叨叨前世最后几年的事。然而他一开口王也就拧眉望着他,一脸不赞同的神色,把碗筷一收就自己去房里温习功课,过了一个时辰出来洗了碗,然后就到院中修习拳法。

如此一来,诸葛青实在觉得有些寂寞,渐渐地,若是早晨熬过了狐形,便出门与村里的父老乡亲站在阡陌上闲聊,把酒话桑麻一番。到了薄暮将近,诸葛青就怀里揣着封小娘子送的花笺或者小玩意儿,心情愉悦地回了家,王也看在眼里,倒也觉得先生有些少年气乃人之常情可以理解,并未多想。

诸葛青吃惯了弟子给他开的小灶,因为王也没心思做便陡然停了,他很有些不习惯,咂摸了一下才恍然大悟,王也这是儿童叛逆期终于到了!

当年他和白的这段时期渡过得比较平淡短暂,家长都挺开明,一发现问题就和孩子及时沟通,尊重他们内心的想法,心平气和,有商有量。诸葛青那时候刚上小学不久,觉得功课太简单不想做,诸葛栱虽然不赞同,却跟他的老师好好聊了聊,给他定了非常严格的计划,完成便可免了做作业。后来年级上去诸葛青完不成那些标准,便开始乖乖写作业了。

……完全没法类比,王也很听得进话,功课基本不用诸葛青催,也不偏科,卫生习惯不错,还能帮厨收拾个蛋羹出来,前途简直无可限量。除了睡得比较沉,叫醒需要诸葛青多花点耐性上去掀被子外,诸葛青觉得王也这么发展下去完全没有大的缺点。

就是在讲王圣猷这些事上,王也寸步不让,等露出了稍微松动的意思,诸葛青讲了一盏茶的时间就开始咳嗽,王也又恢复了原样,连做菜时盐都少放,怕他掉狐狸毛——原本厨娘每日有一顿是给他们做了饭送来的,如今碍着诸葛青的反噬只好请她暂时不送了。

待到了王也再大一些,十一二岁的少年心思更加难猜,开始想些更为不着边际的哲学问题,倒也没有问诸葛青“我是从哪儿来的”,毕竟他住在山野中,看的书多了,模糊有了点概念,人和狐仙种族不同,王也觉得问了也白问。

他想到的是生死问题,生死观和生命教育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,困扰了古今无数少年。若他的父母恰在身旁,自然是解答的第一顺位人选。然而王也远在蜀地,与汴京相隔千里,便不能成行。

他一次看了不知哪儿翻出来的医书残篇,上面描了一具骷髅架子,王也见了心里惊惧,脑海里偏偏跑过诸多怪奇佚闻,魑魅魍魉。他强忍着又看了几眼,便把书扔了。

之后辗转两天,夜不成寐。圣人之书谈论生死,儒家有“杀身成仁”、“朝闻道夕死可矣”之观点,而道家的庄子有鼓盆而歌与梦蝶二则典故,然而旷达与超脱背后,面对亲近之人的离世,难道真能无动于衷?

王也实打实地困惑了,他隐约觉得不该是这样的,失去亲人必然感觉被弃于世上,感情愈是深厚,愈发悲哀。自此后与那人之间共度过的时光与记忆便只剩下活着之人知晓而已,待三代一过,又有谁记得斯人,况乎音容相貌!

换位之于他与诸葛青,他又能否接受?

王也突然发现两人间仙凡有别,终归殊途,他竟然无法想象下去,很大的可能是他的寿数先于诸葛青而尽。道曰今生,佛说来世,因此,修道是必然要争的;若他修道失败,百年过去,不过黄土一抔。

修道本就是逆天而行,这条路上不知多少人折损,可是诸葛青却说过,王也是此生唯一会收的弟子。

他那副片叶不沾身的花花公子模样之下却有一副温柔体贴的肝肠,王也已领教过了多次。如果自己死了,王也觉得他不一定会落泪,但也许会伤心好一阵子。

诸葛青所说过的承诺,从不背弃,如今听起来,有种王也自个儿都没有底的盲目信任。诸葛青为何执着于领他入道途,他一点儿也不明白,就如同他不清楚为何村里人夸他少年老成,温润当中有些仙骨,王也觉得自己再普通不过了。

……如果我走了,他会是什么反应?

一道雪亮霹雳划过脑海,先生那位故人王圣猷不正是如此。狐仙违悖常理与人相交,虽未像搜神记等书中所述那样被人辜负,终究是看着朋友衰老,看着他,应命数而死去。

那时,诸葛青听到才过不惑之年的友人去世的消息,他在想什么?王也觉得心里绞痛,他翻开被褥坐了起来,把窗推开,月光洒落在他的肩上,他睁眼就是一片寒霜,冰凉如水。王也迷惘又惆怅,他望着天幕上黯淡的星子,身体感觉很疲惫,可是精神上仿佛有一度高墙横在内里,遮挡了之后的风景,他逼迫自己不得不想。

人有生老病死之苦,本是人之常情,然而狐仙白衣青发,容颜依旧,当他临水自照之时,想起故人与其后人光景,多少也会觉得有一丝无奈与悲凉。

诸葛青遇到王圣猷是百二十年前之事,他一一细数二人间发生的小事,却件件如数家珍,感情自然而有生动有趣,不知在心头滚过几遍?王也知道,诸葛青是没有他这个记纸片的习惯的,这个人有事烂在肚子里,靠脑子记。

诸葛青饮酒有量,从来不曾醉过,足可见其人克制。

平日的诸葛青却语带轻松,追着撵着,非要把他们间的故事说完。王也恨自己太愚钝,他的一时任性,恃宠而骄,却是逼着诸葛青一次又一次地揭开旧疮疤,用轻松诙谐的故事粉饰这世间难测变幻的人心,鲜血淋漓的真相……连他都看出来了,从郡志那篇后序,以及后来王圣猷陷入的这场党争风波来看,王知州最后绝非得到了善终结局。

诸葛青也说了,王圣猷至死未能回到故土,他梦魂萦绕间,依稀看向了汴京的方向。雪落无声,他走得也很平静。没有回家看一眼,那恐怕是他意识尚存于世时最大的遗憾。

这是该和小孩子说的故事么,当然不是。诸葛青是想用轻描淡写的几句话,告诉他至关重要的讯息,其余的曲折细节无论多么惊涛骇浪,都随着人走灯灭、事过境迁,而消散了追根究底的意义,只管深埋在心中便好。只此一次,日后再没有翻出来的必要。

是他一拖再拖,逼得诸葛青把那故事的版本一再修改扩充,以应对心智日益增长的少年的追问。诸葛青原先计划时,大抵觉得那虎头蛇尾,只剩了枝干的故事勉强能糊弄过了孩童。就算王也日后有了顿悟,发现了其中对不上的关节,诸葛青也不会猝然应对,早就准备好了回答——因为坑都是他亲手挖的。

最近半年王也一直有种猜测,那本郡志很可能是诸葛青故意放在那儿的,他的外出与归来的时机都卡得恰到好处,让人不得不起疑。神机妙算,设局破局,本就是术士之强项。

某一天,小孩无意间发现了老师房间暗格中存放的这个秘密,他会忍不住亲手将上面的尘土拨开,然后,为了看得更真切一点,他甚至会外出历练,在寻访之中把墨迹模糊的部分全都一一补全……也可能,诸葛青会待在他身旁,随时万分自然地递上一件什么东西,就足以让王也醍醐灌顶,发现王圣猷和他之间的渊源所在。

诸葛青感慨过,王也的直觉太好,太懂得进退,以至于相比较他而言,好奇心便不是那么足。诸葛青为了让他上进,想过了很多方法,几年间也曾寻访过各地道门,天师府还有南宗、北宗,探讨道门的发展与合并、改良功法,稍微有了点思路。但是王也脸皮真的厚了些许,竟对诸葛青说,若能得希夷先生陈抟之睡功,“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”,这是多好一门上乘功法,最后也可得飞升。

然而诸葛青脸色却变了,他默了一会儿,只是在王也头上敲了个暴栗,教他脚踏实地,修身养性,不要动什么歪脑筋。

王也在疲惫中合拢眼皮昏睡过去时,心里还在想,诸葛青身上,有太多秘密了。

他担着不累吗。






tbc

======


小王:你给我加岁数和智商就是为了插刀的吗?

对啊,不然咧~欲戴其冠必承其重啊少年~~

我的良心擦擦亮,甚至可以拿来磨刀。生死观的话我小学想过几天,据说别的人也有想过,生命教育其实各年龄段我们都会提的,6岁前太粗浅=-=






评论 ( 7 )
热度 ( 53 )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吟游诗人胧沙 | Powered by LOFTER